🏠/战略/收购外资

收购外资

notion image

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资本驱动: 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成熟品牌的控股权。
    • 借船出海: 以被收购的海外品牌作为主体或重要载体,实现或加速自身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并可能反哺母公司发展。
  • 主要优势:
    • 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被收购品牌的无形资产(品牌知名度、历史底蕴、用户忠诚度)、有形资产(技术专利、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渠道)以及人才资源。
    • 即时品牌力与市场准入: 直接获得成熟品牌在全球(或特定区域)的知名度和现成销售网络,跨越从0到1的品牌建设鸿沟。
  • 主要劣势:
    • 前期投入巨大: 收购成熟品牌(即使是困境品牌)通常需要付出高昂的财务成本。
    • 扭亏为盈压力: 被收购的品牌往往自身存在经营困难,收购后面临艰巨的“扭亏为盈”任务。
  • 代表企业:
    • 吉利 (Geely Holding Group): 旗下拥有沃尔沃(Volvo)、极星(Polestar)、路特斯(Lotus)、伦敦电动汽车(LEVC)、宝腾(Proton)部分股权等,是该策略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
    • 上汽 (SAIC Motor): 收购英国MG罗孚核心资产后,成功复活并运营名爵(MG)品牌,使其在全球(尤其欧洲和右舵市场)表现出色。
 

2. “借壳出海”:绕过品牌关,直取全球路

对于起步较晚、在全球市场缺乏知名度的中国车企而言,从零开始打造一个能与百年老牌劲旅抗衡的全球品牌,无疑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天文数字般的投入。而“收购海外品牌”策略,提供了一条“弯道超车”的捷径。它像是“借壳上市”,让中国资本和制造实力,能够迅速披上一个被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成熟市场)所熟知和接受的“洋外衣”。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其“源自瑞典的安全基因”,上汽名爵则可以挖掘其“英伦赛道传承”(尽管内核已变)。这种身份的转换,极大地降低了进入发达市场的沟通成本和信任门槛,有效绕开了单纯依靠“中国品牌”身份可能遭遇的认知偏见和市场推广阻力。
 

3. “花钱买技术/时间”:加速母体进化与反哺

收购海外成熟品牌,不仅仅是买下一个牌子和市场渠道,更是高效率地获取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宝贵时间。吉利收购沃尔沃,不仅获得了其享誉全球的安全技术体系,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先进的整车开发流程、模块化平台架构(如CMA)以及全球供应链管理经验。这些知识和技术迅速“反哺”给吉利自身,极大地提升了吉利自主品牌以及后续孵化的领克(Lynk & Co)、极氪(Zeekr)等品牌的起点和竞争力。同样,上汽通过消化吸收MG罗孚的技术遗产(虽然相对有限),也为其自主品牌荣威(Roewe)和名爵(MG)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这种策略本质上是用资本换取了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独立积累起来的技术沉淀和研发能力,加速了母公司自身的进化
 

4. 吉利与沃尔沃 - 跨国汽车并购的“世纪范本”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甚至堪称全球汽车行业的经典。在福特治下连年亏损的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明确的战略方向,同时被赋予了高度的经营自主权,使其能够专注于恢复和发扬其在安全、环保、北欧设计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吉利“如虎添翼”的管理哲学赢得了沃尔沃员工和全球市场的信任。结果是,沃尔沃不仅扭亏为盈,全球销量连创新高,更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走在前列。同时,这次收购也极大提升了吉利自身的全球形象、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并成功孵化出领克、极星等面向全球市场的新品牌,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双赢。
 

4. “放手”的艺术:本土化运营与全球协同的平衡木

一个有趣且关键的对比是,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长期奉行“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原则,给予沃尔沃高度的运营自主权,保留其瑞典总部和管理团队,充分信任和依靠“懂市场的人来管市场”。这种“放手”的艺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沃尔沃的品牌独立性和文化传承,稳定了团队和用户,是其成功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与部分车企(如长城曾被提及的)由中国高管主导全球运营的模式形成对照。当然,“放手”并非完全不管,吉利仍在战略层面进行引导,并在后台推动协同(如下文所述)。如何在这种本土化运营的“充分授权”与全球资源整合的“有效协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该策略成功的核心艺术,也是对收购方管理智慧的极大考验。上汽对MG的模式则更偏向于“重塑”,利用中国资源为主导,但同样保留了其海外品牌的身份进行全球推广。
 

6. 上汽与名爵 - “废墟”之上重建的国际品牌

上汽集团在2005-2007年间收购已破产的英国MG罗孚集团的核心资产,其路径与吉利收购沃尔沃有所不同。上汽面对的并非一个完整运营的公司,而更多是品牌、技术图纸和部分设备。因此,上汽采取了更为主导的“重建”模式。它以上海为研发和制造基地,结合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优势和市场需求,重新开发和定义了MG品牌的产品线,并保留了“MG”这个具有英伦印记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这种模式下,产品的“中国基因”更强,但胜在效率高、成本可控。凭借着精准的性价比定位和快速的电动化转型(如MG4 EV/Mulan),新生的MG品牌在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等多个海外市场(尤其是右舵市场)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领军者之一,证明了另一种盘活海外品牌资产的成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