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占领右舵市场

占领右舵市场

notion image

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目标聚焦: 优先或重点投入资源,开发并推广适配右舵驾驶习惯的车型,主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等右舵市场。
    • 寻求差异化: 在全球约占30%但常被左舵(LHD)主导厂商所忽视的RHD市场中,寻求相对蓝海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机遇。
  • 主要优势:
    • 竞争压力或稍缓: 相比LHD主流市场,尤其是中国品牌扎堆的区域,RHD市场可能面临的同质化竞争者相对较少。
    • 细分市场领导潜力: 通过专注或重点投入,有可能在特定的RHD国家或区域市场快速建立领先地位。
  • 主要劣势:
    • 研发制造成本增加: 需为RHD车型投入额外的设计、工程、模具、测试及产线调整成本。
    • 市场总量有限且分散: 全球RHD市场总规模小于LHD,且各国法规、消费力、文化差异大,市场相对碎片化。
  • 代表企业:
    • 名爵 (MG): 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RHD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是该策略的标杆。
    • 哪吒 (Neta): 近期显著加强对泰国等东南亚RHD市场的投入,或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之一。
    • 比亚迪 (BYD): 在全球扩张的同时,快速推出多款RHD车型,并大力投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市场。
    • 长城 (GWM): 携哈弗、欧拉、坦克等品牌进入澳大利亚、南非、泰国等RHD市场。
    • 奇瑞 (Chery): 在南非、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等RHD市场亦有布局。
 

2. “反向操作”的逻辑:为何要吃右舵的蛋糕?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作为左舵(LHD)大国,车企自然倾向于优先拓展其他LHD市场,以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那么,为何有些企业要“反向操作”,投入额外资源去攻克看似“麻烦”的右舵(RHD)市场呢?
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填补空白”,而可能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战略考量
  1. 寻找“蓝海”: LHD市场虽大,但已成“红海”,尤其是欧洲、东南亚等地,中国品牌“内卷”严重。RHD市场虽然总量较小,但由于需要额外投入,许多LHD主导的厂家对其重视程度不足或进入滞后,从而形成了相对竞争缓和的“蓝海”或“次蓝海”
  1. 市场潜力挖掘: 部分RHD市场本身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如英国、澳大利亚的电动化转型速度较快,印度的人口基数和长期增长潜力巨大,东盟部分国家也是重要的汽车市场。率先进入并深耕,有望分享这些市场的增长红利。
  1. 构筑“护城河”: 成功克服RHD开发和生产的技术壁垒,并建立起适应当地法规和需求的供应链及服务体系,本身就构筑了一定的竞争门槛,让后续跟进者难以轻易模仿或超越。
 

3. RHD市场的“隐形冠军”?名爵的成功密码

谈及中国品牌在RHD市场的成功,上汽名爵(MG)是一个无法绕开的标杆。它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RHD市场,以及泰国等东南亚RHD市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甚至在当地细分市场名列前茅。其成功并非偶然:
  • 战略决心与早期投入: 依托上汽集团的资源,MG较早地就将RHD市场作为重点,并持续投入开发适配车型,而非仅仅是LHD产品的简单改造。
  • 品牌资产利用: 巧妙地利用了MG这一源自英国的品牌历史(尽管所有权和产品已完全不同),在英联邦国家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天然亲近感和认知基础
  • 渠道与电动化并进: 积极拓展经销商网络,并抓住了电动化的机遇,其纯电车型在多个RHD市场成为畅销爆款。
MG的案例证明,只要战略得当、投入坚决,RHD市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品牌取得辉煌战绩的重要舞台。
 

4. 比亚迪的左右组合拳

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扩张策略堪称“全面”,但其对RHD市场的重视程度和执行速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一种“既要广度,也要精度”的打法。
不同于部分品牌对RHD市场的迟疑或忽视,比亚迪几乎在启动全球化的同时,就快速推出了其主力车型(如ATTO 3/元PLUS、海豚、海豹)的RHD版本,并迅速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一系列关键RHD市场。在日本这个传统汽车强国建立展厅,在泰国投资建厂,都显示了其对RHD市场的战略决心和长期承诺
比亚迪并未将RHD视为次要战场,而是将其作为全球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流技术和产品进行“精准打击”,力求在这些市场同样取得领先地位。
 
 

5. 哪吒的“蹊径”:无奈之选还是差异化妙招?

近期,哪吒汽车在泰国等东南亚RHD市场动作频频,甚至建设了海外工厂,显示出对该区域的高度关注。这引发了业界的讨论:哪吒大力投入RHD市场,究竟是在国内“内卷”加剧、寻求新增长点的“无奈之举”,还是主动选择的一条差异化竞争“蹊径”
或许两者兼有。一方面,面对国内市场的巨大压力,拓展海外、尤其是竞争格局可能略有不同的RHD市场,确实是其维持规模、寻求生存的重要方向(符合我们之前讨论的“海外寻求生存”策略的部分特征)。另一方面,如果哪吒能集中资源,真正深耕泰国及周边RHD市场,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建立服务网络和品牌形象,未尝不可能在该细分领域建立起相对优势,成为其独特的“根据地”。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其战略定力、资源投入以及执行效率,是成为RHD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还是仅仅作为生存挣扎的延续,尚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