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订阅和共享汽车

订阅和共享汽车

notion image

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服务化转型: 不再局限于一次性的车辆销售和后续维修,而是向海外用户提供基于“使用权”的持续性移动出行服务。
    • 价值主张: 提供更灵活、便捷、省心、低门槛的拥车/用车体验,满足特定用户群体(如都市年轻人、有短期用车需求者)的需求。
  • 主要优势:
    • 降低用户门槛: 无需大额首付和长期贷款承诺,显著降低了体验新品牌(尤其是电动车)的门槛。
    • 品牌渗透新途径: 作为一种新颖的营销和体验方式,有助于新品牌快速进入市场并建立认知。
  • 主要劣势:
    • 重资产运营模式: 企业需持有庞大的车辆资产,占用巨额资金。
    • 高残值风险: 需承担车辆贬值风险,并有效管理租赁结束后的车辆处置(再销售、再租赁等)。
    • 运营复杂度极高: 涉及复杂的车队管理、保险、物流、维护、用户服务、支付系统等,对运营能力要求高。
    • 市场规模相对有限: 目前订阅/共享市场在全球汽车总销量中占比仍然较小,难以支撑大规模车企的整体销量目标。
  • 代表企业:
    • 领克 (Lynk & Co): 在欧洲市场以订阅制为其核心商业模式之一
    • 沃尔沃:在全球推出Care by Volvo订阅服务
    • 蔚来 (Nio): 在欧洲市场提供车辆订阅选项,作为其销售和BaaS(电池即服务)模式的补充。
 

2. 小市场但增速快:新消费的大趋势

订阅/共享市场虽小但增长快,这正是该策略的机遇所在。尤其在欧洲等成熟市场,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观念正在转变,“使用权优于所有权”的理念逐渐普及。他们更看重出行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成本透明度,而不愿被长期车贷、保险、保养、停车、贬值等传统拥车的事务所束缚。车辆订阅服务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每月固定付费,包含了几乎所有用车成本,可以根据需要更换车型或随时终止服务。对于电动车而言,订阅模式还能消除用户对电池衰减或技术快速迭代导致车辆过时的顾虑。因此,虽然整体规模不及销售市场,但这个细分领域代表了未来出行的一种可能方向,为新进入者提供了差异化的切入点。
 

3. 订阅是长期试驾:先深度体验,后赢得信任

对于一个刚刚进入海外市场的全新汽车品牌(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品牌),如何快速打破消费者的疑虑、建立信任是最大的挑战。传统的广告轰炸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短暂的试驾也难以形成深刻认知。而车辆订阅和共享模式,则像是一个巧妙的“特洛伊木马”。它以极低的门槛(无需购买承诺)邀请用户进行长时间、沉浸式的产品体验。用户在日常通勤、周末出游中真实地感受车辆的性能、智能化水平、舒适度乃至服务体系。领克在欧洲就通过其订阅模式,让大量对中国品牌尚存疑虑的消费者成为了产品的深度体验者。一旦产品和服务体验足够好,就能有效转化用户心智,形成口碑传播,甚至培养出未来的购车用户或忠实粉丝。这是一种极具效率的品牌渗透和市场教育方式。
 

4. 订阅有“三多”:用户触点多,用户数据多,运营成本多

与传统“一锤子买卖”的销售相比,车辆订阅或共享模式带来了显著的“三多”特征。
首先,用户触点多。 从交付、定维(常由服务方负责)、换车、日常APP交互到还车,品牌与用户的互动频率和场景远超传统模式,关系更为紧密。
其次,用户数据多。 更高频的互动和持续使用过程,能让企业(在合规前提下)获取到体量更大、维度更丰富的宝贵用户数据(驾驶、使用、服务偏好等),这是优化产品与服务的“金矿”。
然而,运营成本也多。 订阅/共享是重资产、重运营的服务。车企需承担车辆持有、折旧的高昂成本,还要负责车队管理、维保、保险、客服、系统维护等一系列繁杂事务,其运营复杂度与成本远高于简单“卖车”。这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极其高效的团队和精密体系才能有效支撑,否则极易陷入亏损。
 

5. 重资产“双刃剑”:高投入、高风险与潜在高壁垒

订阅/共享模式最大的挑战在于其重资产属性。车企需要自行采购并持有大量车辆作为运营资产,这占用了巨额启动资金,并带来了持续的折旧压力和极高的残值风险——即车辆在订阅期结束后能以什么价格卖出或再利用,直接关系到商业模式的生死。同时,高效管理庞大的分布式车队,处理保险、违章、维修保养、清洁调度等日常运营事务,需要极其复杂的运营体系和强大的执行能力。然而,这枚硬币也有另一面:正是因为这种高投入、高风险和高运营复杂度,也构成了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一旦有企业率先成功构建起高效、可盈利的订阅/共享体系,后来者想要模仿和超越将非常困难。而从实际角度看,目前全球还没有诞生一个以订阅而成功的车企。相反,在激烈的竞争下,很多汽车订阅初创公司大部分已经倒闭。
 

6. 领克在欧洲 - 以订阅为核心的“非主流”打法

领克进入欧洲市场的方式堪称“非主流”。它并未大规模铺设传统4S店,而是以“订阅”作为其核心商业模式(虽然也提供购买选项)。用户只需支付固定的月费(例如约550欧元),即可获得领克车辆的使用权,费用包含了保险、税费、保养等绝大部分开销。领克还在主要城市设立了少量“俱乐部(Club)”作为品牌体验和社群活动的线下空间。其模式还鼓励用户将闲置时间的车辆共享给他人以赚取收益,进一步降低用户成本。这种打法完全绕开了传统经销商体系,精准地吸引了追求灵活、省心、注重社交体验的都市年轻人群。虽然其盈利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仍在接受市场检验,但无疑为中国品牌如何创新性地进入成熟市场提供了一个大胆的范例。
 

7. 蔚来在欧洲 - 高端品牌的订阅“选修课”

与领克的“订阅为主”不同,蔚来在欧洲提供订阅服务,更像是为其高端用户群体提供的一门“选修课”,是对其直销和BaaS(电池租用服务)模式的补充。对于那些可能对长期持有高端电动车(尤其是电池)有所顾虑、或者只需要在当地使用一段时间(如外派人员)、或者就是单纯喜欢灵活性的高端用户,蔚来的订阅方案提供了一个更低门槛接触其产品和服务生态(包括换电)的选择。即使是富裕人群,也可能出于便利性、灵活性或避免资产风险的考虑而选择订阅。蔚来将订阅服务无缝整合到其APP和NIO House的用户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用户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