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后出海为强

后出海为强

notion image

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内功优先: 优先聚焦并深耕中国本土市场,力求在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和产品力上做到极致。
    • 战略耐心: 不急于抢占海外市场份额,而是等待自身实力、产品成熟度、品牌影响力达到一定高度,以及国际市场时机更佳时再行出海。
  • 主要优势:
    • 产品成熟度高: 花更长时间打磨产品,更符合全球用户的需求和法规。
    • 吸取别人的经验: 可借鉴先行者经验,等待更好机会窗口。
  • 主要劣势:
    • 错失窗口期风险: 若等待时间过长,可能错过最佳市场进入时机,或主要市场已被竞争对手牢牢占据。
    • 建立壁垒难度增加: 竞争对手可能已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忠诚度、渠道网络和用户生态。
  • 代表企业:
    • 理想汽车 (Li Auto): 明确聚焦国内家庭用户市场,追求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暂缓大规模出海。
    • 小米汽车 (Xiaomi Auto): 依托国内强大的品牌和生态,首要任务是满足国内订单和建立口碑,出海计划相对靠后。
    • 华为4界系列: 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内市场构建智能生态和高端形象,目前没有明显出海动作。
 

2. 能出海,不代表马上就要出海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理想汽车、华为问界系列等品牌销量斐然,已然具备了出海的技术和产品实力。然而,“能出海”与“立刻出海”之间,往往隔着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它们选择优先深耕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主战场,并非固步自封,而是战略定力的体现。
先“把家守好”,在国内市场建立稳固的领导地位、打磨极致的产品体验、积累雄厚的品牌和资金实力,这本身就是在为更高质量的全球化积蓄能量。
历史也一再证明,“后发”也能“制人”——Facebook并非社交媒体的鼻祖,iPhone也非智能手机的先驱,但它们都通过精准的时机把握和强大的产品力后来居上。
 

3. 理想汽车的“家用车堡垒”优先策略

截至2025年初,理想汽车依然将战略重心牢牢锁定在中国市场。其创始人多次强调,短期目标是在中国30万元以上新能源SUV市场取得绝对领先地位(例如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种聚焦源于对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的判断,以及对自身“家庭用户”核心优势的深刻认知。其暂缓大规模出海,正是为了集中资源巩固并扩大这一核心优势,实现规模化盈利,并将产品与服务打磨到极致。这为其未来可能进行的海外扩张,积蓄了最宝贵的品牌资产、用户基础和财务实力。换句话说国内就能吃的很饱,不出海也无所谓。
 

4. 小米汽车的“生态闭环”与“产能爬坡”节奏

小米汽车自SU7于2024年惊艳亮相并引发抢购热潮后,其首要任务一直是解决巨大的国内订单交付和产能爬坡问题。雷军也明确表示,未来几年内小米汽车将专注于国内市场。这背后,除了产能限制,更深层的是小米独特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小米需要时间让汽车与其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在国内市场实现深度融合与体验闭环,形成独特竞争力。同时,小米擅长的粉丝经济和用户运营模式也需要在中国主场充分验证和完善。小米已经在手机领域出海成功过,不需要再次验证自己,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产能的节奏决定出海时间。
 

5. 鲜明对比:比亚迪与小鹏“抢着出海”的迥异背景

同为中国车企出海的急先锋,比亚迪和小鹏汽车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背后,却存在着鲜明的背景差异。
比亚迪的出海更像是“优等生”的全球进击。凭借在国内市场取得的巨大成功、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相对稳健的盈利能力,比亚迪拥有强大的底气和资源支撑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复制成功,旨在进一步巩固其全球新能源领导者的地位,这是一种乘势而上的扩张。
相比之下,小鹏的出海则带有更强的“寻求突破”意味。面对国内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内卷”)和持续的盈利挑战,海外市场不仅是其必须抓住的新增长机遇,也是其向资本市场证明自身潜力、加速实现规模化的关键一搏。因此,即便财务承压,也需借力合作伙伴,以相对轻资产的模式加速“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