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抢占先机: 抓住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时间窗口,尽早进入国际市场。
- 广泛布局: 同时或快速连续地进入多个海外国家/区域市场,追求规模效应和全球影响力。
- 主要优势:
- 速度极快: 在短时间内同时打入多个市场,实现“闪电式”扩张。
- 抢占身位: 在竞争尚不充分的市场建立先发优势,占领用户心智和渠道资源。
- 主要劣势:
- 控制力相对较弱: 对终端价格、品牌形象传递、服务标准的一致性掌控难度大。
- 整合难度大: 在快速扩张中,保证产品、营销、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和整合是巨大挑战。
- 代表企业:
2. 小鹏国内还没盈利,也能先出海为强?
小鹏在国内尚未实现盈利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复杂的战略考量:
首先,全球化是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等待国内盈利再出海可能错失关键的时间窗口和市场机遇。提前布局,即便初期亏损,也是为了抢占未来增长的制高点,更是对标竞争对手(如比亚迪)的必要之举。
其次,小鹏出海并非不计成本的“烧钱”。其主要采用与本地经销商合作的模式,这是一种相对“轻资产”的扩张方式,相比自建销售和服务网络,极大地降低了前期的巨额投入和运营风险。这使得它在财务承压的情况下,依然有能力进行海外市场的探索和渗透。
3. 蔚来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蔚来汽车以高端定位和创新模式(换电、直营NIO House)高调进军欧洲,但其时机选择可能面临挑战。当蔚来在2022-2023年重点拓展德国等核心市场时,欧洲的高端纯电市场虽有增长,但仍由特斯拉及本土老牌豪华劲旅(BBA)牢牢把控。
对于一个来自中国的全新高端品牌,当时欧洲消费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尚显不足。尤其在经济承压背景下,让用户为高昂定价、新颖的换电服务以及订阅模式买单,需要克服相当大的市场惯性。
蔚来坚持的重资产直营模式和换电网络建设,投入巨大。但在品牌拉力尚未形成、高端细分市场对新进入者接受度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超前”布局显得成本高昂且回报周期漫长,初期销量增长相对缓慢,面临着市场培育和持续投入的双重压力,或许略显“发力过早”。
4. 比亚迪全球“广撒网”式寻觅经销商特征
比亚迪是“先出海为强”战略的教科书式执行者。其在全球同步、快速地拓展经销商网络,特点鲜明:
- 优选强力伙伴: 倾向与各国顶级、大型经销商集团合作,利用其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 产品组合支撑: 提供多元化车型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增强对经销商的吸引力。其核心正是依靠强大且广泛的本地伙伴网络,支撑其全球市场的快速渗透和领先地位的建立。
- 通过人海战术弥补管理缺陷:比亚迪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去弥补快速发展导致的管理问题,而国内的胜仗又给比亚迪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去维持人海战术
5. 零跑汽车借Stellantis“巨舰”极速出海
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是“先出海为强”战略中,极致利用伙伴力量的独特案例。通过成立由Stellantis控股并主导运营的“零跑国际”,零跑获得了即时访问Stellantis全球庞大网络的“入场券”。这使其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计划短期内覆盖欧洲9国超200网点)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成熟市场)铺开销售和服务,完美契合了“快速、广泛”的战略意图。这是用深度绑定换取全球市场极速启动的典型。
6. “后下手为强”:小米、理想的出海”慢思考“
与一些同行急于走向全球不同,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新势力则展现出“后下手为强”的战略定力,现阶段明显优先深耕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种“慢”并非放弃国际化,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小米主要是因为国内的产能更不上销量,目前先消耗国内产能,在未来3年内不出海。而理想的集团目标择时在国内30万以上豪华家用车市场站到33%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每个公司资深的节奏和需求不同,从而也得出不一样的出海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