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人海战术

人海战术

notion image

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规模压制: 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巨量人力资源(工程师、工人、销售、营销、服务、管理等),并辅以强大的资本支持。
    • 全面覆盖: 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市场、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利用庞大的人员基数进行“饱和式”投入和覆盖。
  • 主要优势:
    • 执行速度快: 大量人力可支持多线并行作战,缩短研发周期,加速市场推广和网络建设。
    • 覆盖范围广: 能在短时间内进入更多细分市场,建立更广泛的渠道和品牌存在感。
  • 主要劣势:
    • 人均效率可能较低: 巨大的组织规模可能导致沟通成本高、流程冗长、人均产出低于精简型组织。
    • 运营成本较高: 庞大的薪酬福利、管理费用是巨大的财务负担,高度依赖持续的现金流。
  • 代表企业:
    • 比亚迪 (BYD): 全球员工总数超70万,是该策略最极致、最典型的代表。
    • 特斯拉:2023年全球约130万名员工
    • 大众:全球约86万名员工
    • 丰田:全球38万名员工
 

2. “巨人之战”:规模是全球车企共同的“通行证”?

在聚焦比亚迪惊人的员工数量(近年已超80万)并称之为“人海战术”时,一个重要的行业背景不容忽视:全球顶级的汽车制造商,无一例外都是庞然大物
让我们看一组大致数据(截至2024年底或最新公开数据):大众集团全球员工接近70万,丰田汽车全球员工接近40万,即便被视为更“精简”的特斯拉,全球员工也已超过14万。这些数字雄辩地证明:巨大的销量和全球化的业务版图,必然需要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来支撑
和互联网企业不一样,车企依然还是靠规模效应,人海战术生出的地方。
 

3. 80万员工背后的全供应链基础

将比亚迪的成功简单归结为“人多力量大”的“堆人头”是片面的。其庞大的员工规模是其特定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和支撑
  1. 极端垂直整合: 比亚迪不仅造车,还自己研发和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半导体芯片、甚至车规级软件系统。这种近乎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模式,相比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模式,天然就需要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研发与生产人员。这是其控制成本、保证供应、快速迭代技术的“护城河”,但也必然导致人员规模庞大。
  1. 多线并行研发: 比亚迪同时推进纯电(EV)和插混(DM-i/p)两条技术路线,并拥有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等多个品牌系列,覆盖从几万到上百万的价格区间。这种多品牌、多技术、多价位段,左右舵的并行开发策略,需要庞大的工程师团队支撑,才能实现快速的产品推出和市场覆盖。
    因此,其“人海”并非盲目,而是服务于其独特的垂直整合和并行研发战略,是用规模化的“蛮力”去实现战略上的“巧劲”
 

4. “时代红利”的产物?机遇、资金与模式的可持续性

比亚迪“人海战术”的成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条件
  1. 巨大的市场机遇: 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增量市场和格局重塑的机会,为大规模投入和扩张提供了舞台。
  1. 雄厚的资金基础: 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为其积累了强大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这是支撑数十万员工薪酬和全球扩张投入的根本前提
  1. 工程师红利与成本优势: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相对充裕且成本可控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资源,也为该模式提供了土壤。(尽管此优势可能在变化)
    然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也值得探讨。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以及未来市场增速可能放缓,单纯依靠“人海”的效率瓶颈和成本压力可能会日益凸显。大众汽车目前面临的裁员和效率提升压力,或许就是前车之鉴。比亚迪未来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向更精益、更高效的模式转型,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5. 案例聚焦:比亚迪 - “人海”如何驱动全球闪电战

比亚迪的全球扩张完美诠释了“人海战术”的威力。其能在短短几年内同时进入全球数十个国家,快速建立销售网络、投放多款车型并实现销量增长,背后正是庞大人力资源的支撑:
  • 多国本土化团队: 在各主要海外市场快速组建规模可观的本地化营销、销售、售后团队,进行精细化运营。
  • 总部强大支持: 总部拥有庞大的国际业务、法务、认证、供应链团队,支持全球业务的快速响应和落地。
  • 研发快速响应: 庞大的研发队伍能根据不同市场法规和需求,快速完成产品的适应性开发和认证工作。
  • 生产保障: 全球多地的生产基地(包括正在建设的海外工厂)和庞大的生产团队,为全球供货提供保障。
比亚迪的实践表明,“人海战术”在特定条件下,结合强大的产品力和正确的战略方向,确实能形成一股席卷市场的巨大力量。虽然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可以对于小公司在各个方面形成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