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海外建厂

海外建厂

notion image

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制造现行: 中国车企不再仅仅从中国出口整车,而是在目标销售国家或区域投资建立汽车生产基地。
    • 深耕本地: 旨在通过本地化生产,更深度地融入目标市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 主要优势:
    • 规避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最直接的优势是降低或免除高昂的整车进口关税,应对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
    • 降低综合成本: 节省高昂的国际物流费用,并可能利用当地相对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需具体分析)。
    • 满足本地化需求: 更易于满足当地法规对本地含量的要求,并促进本地供应链发展。
  • 主要劣势:
    • 初始投资巨大且风险高: 建设或收购工厂需要巨额资本投入,投资回收期长,面临市场、政治、运营等多重风险。
    • 运营管理极其复杂: 跨国管理工厂涉及文化差异、劳工法规、供应链构建、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复杂挑战。
    • 政治与政策不确定性: 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政策连续性对海外工厂的长期运营至关重要,存在潜在风险(如您提到的美国可能对零部件征税)。
    • 需要规模销量支撑: 工厂需要达到一定的产能利用率才能实现盈利,对当地或区域市场的销量预期有较高要求。
  • 代表企业:
    • 奇瑞汽车 (Chery): 在全球拥有众多KD工厂,是早期“走出去”建厂的代表。
    • 长城汽车 (GWM): 在俄罗斯(运营受影响)、泰国、巴西等地建立了重要生产基地。
    • 上汽名爵 (SAIC MG): 在泰国、印度等关键海外市场设有生产工厂。
    • 比亚迪 (BYD): 近年加速全球建厂步伐,已确定在泰国、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建设乘用车工厂。
 

2. “关税壁垒”下的必然选择?从出口1.0到出口2.0

海外建厂最直接、最普遍的驱动力,往往是为了有效规避目标市场高昂的整车进口关税。在许多国家,本地组装或生产的汽车能够享受显著低于整车进口的税率,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最终售价和市场竞争力。面对日益抬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如欧美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审视加剧),本地化生产更成为一种战略性的“对冲”手段
这标志着中国车企全球化正从简单的整车贸易(出口1.0时代),向更深层次的本地化运营和产业链融入(扎根2.0时代)迈进。建厂不仅是为了“避税”,更是企业看好某区域市场长期潜力、决心深耕、并展现“长期主义”承诺的象征。哪一天看到中国车企海外工厂星罗棋布,那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地位质变的标志。反之,像目前几乎没有中国车企在美国建厂,也清晰地反映了地缘政治和关税壁垒对投资决策的巨大影响。
 

3. 不只是工厂,是与当地政府的深度“联姻”

海外建厂决策,往往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商业行为,更是一场与东道国政府的深度互动甚至“联姻”。大型汽车工厂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贡献税收等,因此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亟需产业升级的地区)通常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泰国政府积极鼓励外资车企(尤其是电动车企)设厂,提供了包括税收减免、土地支持、投资补贴、简化审批流程等一系列“橄榄枝”,成功吸引了比亚迪、长城、哪吒、长安等多家中国车企落户。这种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说不定比企业间的商业合作更为稳固和长远(当然也受政治周期影响)。企业需要仔细评估和利用这些政策红利,同时也要理解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本地化承诺。
 

4. “老将”先行,新势力观望?规模与时机的考量

当前在海外大规模建厂的主力,确实如您所观察,多为奇瑞、长城、上汽、比亚迪这些在国内根基深厚、销量规模巨大、出海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将”。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
  1. 销量基础: 它们在某些区域市场已经通过出口积累了相当的销量基础和市场认知,为本地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支撑。
  1. 资金实力: 雄厚的国内市场利润和融资能力,使得它们能够承担海外建厂的巨额初始投资。
  1. 战略决心: 作为行业领导者,它们更有动力和决心进行全球化深水区的探索,将本地化生产视为巩固和扩大全球地位的必然步骤。
相比之下,新势力车企虽然技术领先、品牌新锐,但大多仍处于海外市场的早期开拓阶段,销量尚未达到支撑大规模本地生产的“临界点”,且普遍面临盈利压力和资金需求。因此,它们目前更多采取出口或与当地伙伴进行轻资产合作(如销售合资)的模式,对投资巨大的海外建厂持相对谨慎的“观望”态度,等待更好的“时机”——即海外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或找到合适的资本/战略伙伴共同承担风险。
 

5. 案例掠影:从KD到整车,中国车企的全球制造探索

奇瑞为例,其堪称中国车企通过KD(散件组装)模式进行早期海外生产本地化的先驱,在全球多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组装厂,用较低的投资快速适应了当地市场并规避了部分关税,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而长城汽车在泰国、巴西等地建立的则是工艺更完整的整车制造基地,标志着其本地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比亚迪则更是后来居上,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强大执行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启动多个大规模整车生产基地的建设。这些案例共同描绘了中国车企从初级组装到深度制造,不断探索和升级全球制造版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