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被动转向: 由于在国内市场遭遇销量急剧下滑、竞争失利、融资困难等生存危机,被迫将业务重心和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
- 寻求生机: 目标不再是全球扩张或品牌升级,而是寻找任何可能的销售机会以维持运营、缓解财务压力、争取喘息时间,本质上是为生存而战。
- 主要优势:
- 利用现有沉没成本: 将已有的产品、技术平台用于出口,避免完全浪费。
- 或有新增长点: 可能在某些海外利基市场找到少量销售机会。
- 主要劣势:
- 国内败将,海外也败将: 国内失败的深层原因(管理、产品、战略、资金链等)通常依然存在,并随之“出海”。
- 海外也有国内巨头: 就算把运营中心从国内转移到海外,从长远来看,依然会碰到国内巨头在海外发展,这些企业依然会失败。
- 代表企业:
2. “海外求生”不是策略,而是无奈
“海外寻求生存”策略的启动,往往伴随着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兵败如山倒”。回顾哪吒、爱驰等品牌,它们并非没有过高光时刻,甚至曾在2021-2022年跻身中国新势力销量榜前列。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极度“内卷”的淘汰赛阶段(2023-2025年),在巨头(如比亚迪)的价格战、技术战、品牌战以及新入局者(如小米、华为系)的强大攻势下,这些曾经的“准一线”或“二线”新势力迅速掉队,销量断崖式下跌,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随之而来的是融资困难、现金流紧张、负面消息缠身。当国内市场的大门几乎被关上,增长空间消失殆尽,将目光投向海外,便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维持生存、避免即刻崩盘的无奈之举,一场“背水之战”。这不再是主动的全球化布局,而是被动的战略转移。
3. “带着问题出海”:系统性困境的跨国延伸
更致命的是,采取“海外求生”策略的企业,其面临的问题往往远不止是销量下滑那么简单。这通常是公司治理、战略决策、产品规划、技术研发、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乃至资金运作等一系列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例如,可能存在管理层动荡、产品定位失误、技术迭代缓慢、生产效率低下、过度依赖融资等深层“内伤”。这些核心能力的缺失和内部管理的混乱,并不会因为业务转向海外而自动消失。相反,在资源更加受限、环境更加陌生、管理半径更长的海外市场,这些问题往往会被放大。缺乏资金进行针对性的产品改造和市场推广;管理效率低下导致海外运营迟缓、决策失误;产品竞争力不足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暴露无遗。可以说,它们往往是“带着一身病”出海,指望在海外“治病”甚至“续命”,难度可想而知。
4. 逃离“内卷”,难逃巨人的“五指山”?
一些在国内市场败下阵来的车企,或许寄望于海外市场能成为一片“净土”,一个可以避开国内惨烈“内卷”的喘息之地。哪吒汽车专注开拓右舵市场,有意选择更小的海外市场,来避免和巨人们的直面竞争。
然而,这种想法可能过于乐观,忽视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在国内市场将其击败的“巨头”们,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全球扩张。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头部车企,以及特斯拉等全球性巨头,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国内。它们正携带着强大的品牌力、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完善的产品矩阵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全球各个角落,包括东南亚、拉美、中东乃至欧洲市场,积极布局,攻城略地。
这意味着,那些试图“海外求生”的弱势品牌,即使暂时逃离了国内的直接竞争,也很快会在海外市场再次遭遇这些“巨头”的降维打击。它们所能找到的所谓“蓝海”市场,正迅速被染成“红海”。无论逃到哪里,似乎都难以逃出这些行业领先者在全球下的“五指山”。
5. 爱驰汽车 - “起个大早”难阻“赶集失败”
爱驰汽车堪称中国新势力中最早一批“吃螃蟹”出海欧洲的企业之一(大约2020年就开始尝试)。其一度被寄予厚望,试图通过率先登陆欧洲市场来建立品牌高度。然而,尽管出海动作很早,其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始终未能起色,销量长期低迷,导致公司持续面临资金链紧张、高层变动、生产经营不稳等一系列困境。其在欧洲的业务,虽有少量交付,但从未形成有效规模,更无法反哺国内或支撑公司持续发展。爱驰的经历警示我们:如果企业自身根基不稳、核心问题缠身,即使抢占了出海的先机,也难以将“早”转化为真正的优势,海外业务反而可能进一步拖累本就脆弱的母体。
6. 案例:哪吒汽车 - 高光过后,海外能否撑起未来?
哪吒汽车曾在2021-2022年凭借精准的定位和高性价比车型(如哪吒V、U系列)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销量一度冲入新势力第一阵营,年销量突破15万辆,风头无两。然而,进入2023年后,尤其是在激烈的价格战和市场格局重塑中,哪吒销量开始显著下滑,增长乏力,市场声量减弱,关于其资金状况和未来前景的担忧也随之出现。正是在此背景下,哪吒汽车明显加快并加大了其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尤其是在泰国等东南亚市场投入重兵,建设工厂,试图复制其在国内早期的成功路径。这被广泛解读为在国内增长受阻后,急需在海外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以“续命”或“输血”。但其能否在竞争同样日益激烈的东南亚市场,用现有产品线和模式杀出重围,并足以支撑整个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也是对其“海外求生”策略有效性的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