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策略总结
- 策略核心:
- 广泛覆盖: 企业力求在业务版图上实现最大化的广度,同时进入全球众多地理市场,覆盖从入门级到高端/豪华的多个价格细分区间,提供多种车身类型(轿车、SUV、MPV、皮卡等)和技术路线(燃油、混动、纯电等)。
- 规模驱动: 核心目标是最大化全球市场份额和销售规模,以期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并建立行业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 主要优势:
- 强大的规模经济潜力: 在研发、采购、生产制造、营销等方面具备实现巨大规模效应的可能性,理论上可降低单位成本。
- 风险分散能力强: 业务遍布全球、覆盖多细分市场,能够抵御单一市场或单一产品类别的波动风险。
- 主要劣势:
- 资源极度分散: 研发、营销、管理等核心资源被摊薄到众多产品线、品牌和市场上,可能导致“样样通,样样松”。
- 战略焦点模糊: 容易缺乏清晰的战略重心,难以在特定领域形成绝对的领先优势。
- 运营管理极其复杂: 协调全球多元业务、管理复杂品牌矩阵、应对各地差异化法规的难度极大,组织效率易低下。
- 代表企业:
- 比亚迪 (BYD): 虽然专注新能源(纯电+插混),但在产品类型(轿车/SUV/MPV)、价格区间(从低到高)、驱动形式(两驱/四驱)、驾驶习惯(左舵/右舵)以及全球市场覆盖上,正快速展现出“全方位覆盖”的雄心。
- 长城汽车 (GWM): 在全球170多个国家销售(地域广),旗下拥有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炮等多个品牌覆盖不同品类(产品类型广)。
- 上汽集团 (SAIC) / 广汽集团 (GAC) / 北汽集团 (BAIC): 这些大型国有汽车集团旗下品牌众多,产品线横跨燃油与新能源,覆盖从经济型到高端的多个细分市场,是典型的“大而全”布局者,但也面临整合效率和子品牌盈利能力的巨大挑战。
- (国际巨头) 大众集团 / 丰田汽车 / Stellantis集团: 历史上一直是“全方位覆盖”战略的典型代表,通过多品牌、全球化运营占据领导地位,但如今也面临电动化转型和组织臃肿带来的挑战。
2. “大而全”的雄心:规模效应与风险分散的传统诱惑
追求“面面俱到、全方位覆盖”是许多大型车企,尤其是传统汽车巨头长期以来的战略选择。这背后是对规模效应的极致追求和通过多元化分散风险的经典逻辑。理论上,覆盖的市场越广、产品线越丰富,就越能摊薄研发和生产的固定成本,获得更强的采购议价能力,并通过不同市场和产品周期的互补来平抑经营风险。成为一个能在全球任何主要市场、为任何主流需求提供产品的“全能选手”,曾是衡量一个车企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行业地位和话语权的体现。
3. “大而全”的“通病”:规模与聚焦的悖论如何解?
“面面俱到”堪称许多传统汽车巨头(如大众、上汽、北汽)的一种“通病”。旗下品牌林立,产品线横跨燃油与新能源、覆盖所有价格段与车型,看似强大,但在当前行业大洗牌中却日益暴露弊端:核心资源被极度分散,难以集中力量在关键技术或市场上形成突破;产品定位易混乱,品牌形象模糊,导致在面对聚焦型对手时逐渐失去竞争力。
这种“大而全”模式虽有其历史成因(追求规模、分散风险),但在需要快速迭代和极致用户体验的时代,其低效与迟钝问题凸显,亟待解决。真正的核心挑战在于:企业如何才能既拥有并发挥巨大的规模效应和体系化能力,又能避免“面面俱到”所带来的失焦与臃肿?
这个看似矛盾的难题,或许正是比亚迪(在专注新能源赛道下实现全面布局)和特斯拉(以相对精简的产品线和极致创新引领市场)等企业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功的部分关键所在——它们似乎找到了平衡规模与聚焦的有效路径,值得行业深思。
4. “多生孩子”的烦恼:资源内耗与品牌“内卷”
然而,“全方位覆盖”策略最显著的弊端恰恰在于其“全”字。当一个集团旗下品牌林立、产品线过于庞杂时,有限的核心资源(顶尖人才、研发预算、营销费用、管理精力)必然会被严重稀释。这可能导致每个品牌、每款产品分到的“养分”都不足,难以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做到顶尖,最终“泯然众人矣”。
正如您观察到的,部分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虽然看似“家大业大”,旗下拥有众多子品牌,覆盖从低到高的所有市场,但很多子品牌缺乏清晰定位和核心竞争力,长期亏损,处于“不营业”或“陪跑”状态,这便是资源分散、缺乏聚焦的典型后果。此外,过多的品牌还容易引发内部定位重叠、相互竞争、资源争夺的“内耗”现象,进一步削弱集团的整体战斗力。
正如您观察到的,部分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虽然看似“家大业大”,旗下拥有众多子品牌,覆盖从低到高的所有市场,但很多子品牌缺乏清晰定位和核心竞争力,长期亏损,处于“不营业”或“陪跑”状态,这便是资源分散、缺乏聚焦的典型后果。此外,过多的品牌还容易引发内部定位重叠、相互竞争、资源争夺的“内耗”现象,进一步削弱集团的整体战斗力。
5. 比亚迪,专注新能源的“全能选手”
比亚迪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它在专注新能源(纯电+插混)这一大赛道的前提下,正在迅速构建起“全方位覆盖”的能力。它不仅提供从A0级到D级、从轿车到SUV到MPV的丰富产品线,覆盖从几万到百万的价格区间,同时坚持BEV和PHEV“两条腿走路”,并且快速推出适应全球市场的左舵和右舵车型。这种“聚焦赛道,全面布局”的策略,与传统巨头(需兼顾燃油和电动)或部分国企(品牌庞杂但多不盈利)形成了对比。
其成功的关键可能在于:1. 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巨大机遇期;2. 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保证了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的自给自足和成本优势;3. 高效的平台化战略支撑了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多样化;4. (或许)更聚焦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比亚迪似乎在探索一种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全能”模式。
其成功的关键可能在于:1. 抓住了新能源转型的巨大机遇期;2. 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保证了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的自给自足和成本优势;3. 高效的平台化战略支撑了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多样化;4. (或许)更聚焦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比亚迪似乎在探索一种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全能”模式。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张,增速目前已经超过奇瑞和长城。这种面面俱到背后虽然有80多万名员工的支持,但是不得不否认,又能做到大,又能做到聚焦的,目前就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了。